期刊简介

  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主办。本刊主要报道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地方性氟、砷中毒、鼠疫、布鲁杆菌病、寄生虫等疾病的研究成果。主要栏目:述评、综述、专家论坛、论著、现场调查、临床医学、检测方法、卫生管理、学术争鸣、防治经验等。《中国地方病学杂志》被美国《化学文摘》、荷兰《医学文摘》、美国《剑桥科学文摘》和波兰《哥伯尼索引》收录;是中国自然科学、中国生物医学核心期刊,预防医学、卫生学类核心期刊。2008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二等奖,2010年获中华医学会优秀期刊奖。

         

首页>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杂志名称: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哈尔滨医科大学
  • 国际刊号:2095-4255
  • 国内刊号:23-1583/R
  • 出版周期:月刊
期刊荣誉:2000年获黑龙江优秀科技期刊奖期刊收录: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 国家图书馆馆藏, 剑桥科学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 医学文摘, 哥白尼索引(波兰), 文摘与引文数据库, 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 统计源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核心期刊), 知网收录(中), 万方收录(中), 上海图书馆馆藏, CA 化学文摘(美), 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文摘, 维普收录(中)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2001年第03期

急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经过

杨进生

关键词:克山病, 临床学, 休克
摘要:克山病是一种迄今病因未明的地方病。其临床类型有四种:①急型;②亚急型;③慢型;④潜在型。大部分急型克山病患者可能是在亚急型或慢型克山病的基础上,经又一次遭受致病因素打击后,所致的急型克山病的发作。严重急型克山病可发生群体性并且较同步地在1~2 d或2~3 d较短时间内突然暴死的后果。 急型克山病在我国解放前敌伪统治期间曾多次大流行,解放初期亦还不断时有发生。直至近三四十年来经党和国家大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组织全国性的临床及科研人员对本病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及医疗救治,制订了有效的防治措施,本病才基本上停止大流行,但潜在型及慢型病例依然有所散发。尚不能排除在战时或发生特大自然灾难后,重新发生急型克山病在局部地区流行的可能性。 目前临床上已少见有急型克山病患者的报道,本文通过对历年来文献资料的调查,就急型克山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进行综述,目的是为探讨其发病原因提供基本资料。1 急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 根据数十年来许多克山病专业人员,尤其是临床医务人员对急型克山病患者的临床细致观察,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与体征的表现为:1.1 1950年应大凯等[1]《克山病调查报告——黑龙江省德都县龙镇区》1.1.1 自觉症状根据重症12名和轻症40名统计的结果,证明头迷、恶心、呕吐、心难受为必发症状。尤当注意者,即恶寒战栗一项,乃从前所未被人注意之病状,经此次调查,判明“急型”患者中,12%~25%具此症状。重症与轻症患者不同之处在于重病之呕吐及辗转反侧,多于轻症。1.1.2 他觉症状根据上述“急型”患者52名的统计,证明不整脉、低血压、心界扩大、心音不纯等为主要他觉症状。1.1.3 “急型”克山病之死亡率此次共治疗74名“急型”患者,死亡10名,死亡率为13.5%,但其中重型患者24名,死亡10名,故重症“急型”克山病患者的死亡率为41.6%,轻症则无1例死亡。1.2 1950年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保健处[2]《克山病防治工作须知》急型克山病:一般所说的克山病,即指此病型而言。发病很快,重的发病后不出48 h死亡,死亡率为15%~30%,临床上呈急性循环障碍的现象。自觉症状为头迷、头痛、恶心、呕吐、心难受、辗转反侧、呼吸困难、恶寒战栗、四肢厥冷;他觉症状为不整脉、低血压、心音不纯、心界扩大,体温正常或下降,呼吸频数,紫绀症等,但意识明了。1.3 1955年康子耕《克山病原因之新探讨》[3]“关于急型克山病之发作,多由潜在型痨型(慢型)克山病转来,首先在身体内已发生一定程度的心脏血管变化,随之再加给身体一种负担,即可诱致发病。时间多在黎明,到屋外大小便或由于恐惧等情绪激动,首先感到恶心呕吐,继则心里难受,四肢发冷寒战。此时在他觉方面,则出现心音不纯、不整、脉搏不整,多数脉搏不能触知。病情逐渐恶化,呕吐频繁,病人恐怖加深,四肢冷厥,口渴虽饮大量水,随即吐出,心里难受加重。病人主诉:心如“手捏”,心里“无底”感,辗转反侧,冷汗,血压显著下降,皆在正常标准下20~40 mmHg。体温下降。一般说来,血压愈低,体温愈低,预后亦愈不良。如为轻症,经过抢救遂转为潜在型克山病;如为重症多于当天死亡,少数可维持2~3 d后死亡。在整过病程中,意识始终明了。”